老年性听力损失
为什么要尽早干预
01
“聽”是一种习惯...
02
特点
老年性听力损失有一个显著特点:听力下降的过程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是慢慢下降的,老年人会逐渐适应这种状态:听不清、听不懂,并认为岁数大了耳背“天经地义”。
听力下降从轻度到重度,大概需要 5-10 年,很多老年人等发展到中重度,非常困难了才考虑要配助听器,通常还是在家人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强迫而来。 经过 5-10 年的“闲置”,老人的大脑听觉功能和言语分辨能力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简单理解就是“用进废退”。
脑认知科学现在有了很长足的发展,过去的理论认为: 大脑到成年后就不再发育,最新科学证明: 我们的大脑神经网络在成年后不是固定不变的。 会因为我们不断的重复某个新的想法,新的行动,从而发生结构的变化,这就是脑科学证明的神经可塑性。 神经可塑性又是双向的: 正面的、负面的,积极的和消极的。
03
危害
言语交流能力下降:言语交流困难,需要很努力聆听和理解语音,久而久之,更容易感到疲劳,尤其在嘈杂或吵闹环境中
情感和社会交流能力下降: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久之变得多疑、猜忌和自卑,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和社会隔离现象。研究发现,24%的老年听力损失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或精神异常。
避险能力下降:对日常生活中的危险警告声(如鸣笛、火警、周围人的提醒声等)的感知能力下降,同时伴随年龄增长会出现声源定位能力下降,安全风险不容忽视!
跌倒风险大大增加: 听力损失会限制老年人感知空间方位的能力,导致方向感易混乱,增加老年人跌倒的风险。
交流不畅引发误会:由于沟通交流障碍,常常会造成很多误解,引发不必要的麻烦和矛盾,使患者出现各种负面情绪,抑郁焦虑等。这也会造成听障人士患病后康复时间延长,免疫能力下降。
04
早干预-早获益
早发现、早干预是任何疾病诊疗的金科玉律。听力损失也不例外,早诊早治有利于疾病的诊疗和康复。
通常老年性听力损失都要用到人工听觉辅助装置,比如 人工耳蜗 、助听器,人工耳蜗是在助听器无效的情况下,通过手术进行安装。 目前
大多数听损患者都可以通过选配助听器,帮助解决听力问题。
对老年人来说:
如果不早发现,早干预,除了影响正常交流,久而久之还会加速大脑认知退化,提早出现老年痴呆等问题。
在心理健康方面:
由于听不清,交流就会有困难,会产生焦虑,甚至抑郁,感觉自己被家庭和社会孤立。
05
自我检测小 tips
老人平时可以通过自我检测、留意日常生活的一些变化,比如说:
过去常听到的鸟叫,钟表的滴答声变小了,或者根本听不见了;
电话铃声,敲门声经常会被漏听;
常常听不到别人在背后或者隔壁房间叫你;
家人抱怨你现在电视机开得太大了;
朋友同事抱怨你的现在说话声音变大了;
在与别人交流时常常要求别人重复问题或说话内容;
在嘈杂或者人多情况下交流有困难,听不清楚别人说话;
双手掌合并在耳边做搓手的动作,看看听的怎样;
06
维护听力健康,乐享幸福晚年
所以说持续监测听力、尽早发现并干预,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意义非凡。2024 年 6 月 24 日-30 日是老年健康宣传周,今年的活动主题是“维护听力健康,乐享幸福晚年”。关爱老人,关注听力健康!愿天下老年人都能够老有所依,安享晚年!
思考
听力损失认知不足
认为听力下降是自然的衰老过程,不需要额外干预
增加老年痴呆、跌倒损伤的风险
听功能逐渐下降,用进废退
听力损失程度
听力损失越严重,助听器佩戴的效果可能会受到一定限制。一般中度听损就已经明显感觉到听力问题,应尽早选配助听器,以保护残余听力,减缓听功能退化。听力损失越严重,越难有理想的佩戴效果。
助听器污名化
指社会对助听器存在的一种负面看法和偏见,诸如 :
认为只有老年人才需要佩戴助听器
佩戴助听器就代表有听力残疾
对残余听力造成损伤,越戴越聋
戴上它容易产生依赖,摘不掉了
助听器把所有声音都放大,听起来太吵
心理因素
年龄
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是个缓慢下降的过程,听力是在不知不觉中逐渐下降的,从轻度到中度甚至重度听损,时间跨度通常 5-10 年不等,老年人会逐渐适应这个状态。
听觉功能用进废退,5-10 年的时间,听损人士在言语分辨能力、理解力、大脑认知注意力和记忆力都会发生很大的退化,听觉功能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恢复,也需要更长的时间适应助听器,这也是一些老人抵触助听器的原因之一。
使用习惯
认为助听器使用复杂或者不方便:例如,如何摘戴、更换电池、清洁保养、调整助听器的设置等,这些额外的操作可能会让有些人觉得使用助听器是一种负担。
清洁不到位:耳垢、灰尘、汗渍、油污等,都会影响助听器的使用,如果不及时清洁保养,助听器容易发生故障,出现各种问题,容易引发听损人士的抵触心理。
不良使用习惯:不用时经常不打开电池仓、随意乱放、磕碰掉落、疏于干燥等,也容易发生 故障,影响佩戴使用的积极性。
验配师的因素
助听器验配师的技术水平和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用户的听力体验。专业验配师可以利用专业所学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借助专业仪器设备进行个性化精准调试。同样的听力损失,同一款助听器,不同的验配师调试后的使用效果相差很大。验配界有一句比较经典的言论:厂家决定产品的技术和质量,验配师决定验配效果。正如大家熟知的“三分配,七分调”。
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助听器是 二类医疗器械 ,需要经过专业的选配调试才能为听损人士提供优质的听觉感受。
听力环境
不同的听力环境也会影响助听效果,安静的环境可能使助听器更加有效,言语清晰度也更高,而嘈杂的环境或多人对话时效果不够理想。
经济条件
助听器价格因品牌、型号等因素而异,同时助听器价格不菲,对用户来说可能是较大的经济负担,可能会成为使用助听器的障碍。虽然有些助听器价格已经相对亲民,但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用户来说,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因此,选择价格适中、性价比高的助听器,可以帮助听损人士更好的利用它们。
助听器
从设备本身分析,现在的助听器还“不够好”
1. 为什么说还“不够好”?这个问题比较笼统,因为好与坏并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和正常听力相比,助听器永远都不够好,但现有的助听技术水平是否已达到最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 助听器性能做的再好,也不能和真正的人耳相提并论,只是起到辅助听觉的作用。助听器的名字非常贴切,“助听”说明它是帮助我们去“听”,就像假肢、假牙一样,无论多贵、多好都不可能和原装的一样,只能改善提升听损人士的生活质量。但是有很多用户不理解这一点,相关从业人员也没有解释清楚,甚至很多专业医生可能也缺乏了解,认为助听器戴上后马上就能听到听清楚了,效果立竿见影,其实并不是。
3. 助听器总体上可以显著改善用户的聆听感受,但是仍不可能完全达到正常听力者的水平,这也是助听器在技术层面力图攻克的难点,就是尽可能的去还原真实。